學校名稱: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省市: 上海
學校主管部門: 國家教育部
所屬院系/教研室/研究所: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制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
專業學科: 制冷與低溫工程
是否重點學科 圖家級
最高學位授予權 博士
是否設有博士后流動站: 是
本校有學科專業教職工30人,教授12人,院士0人
博士生導師13人,副教授8人,在讀博士生55人
碩士生75人,本科生0人,專科生0人
博士生導師名單:王如竹 谷波 丁國良 連之偉 汪榮順 吳靜怡 徐烈 陳芝久 顧安忠 顧建明 陳江平 張鵬 王文 李玉國
制冷與低溫工程學科1958年由夏安世博士創建,196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至今已累計培養畢業博士生54名、碩士生180余名,目前在讀博士生55人,在讀碩士生75人,6名在站工作博士后。目前還有外國留學生在該專業攻讀研究生。
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該學科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目前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制冷空調中的能源利用與環境控制;2.制冷空調系統的仿真優化控制;3.氣體液化、貯運及低溫傳熱;4.空調系統節能、自動化及室內空氣品質。學科在多年建設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學術隊伍結構合理、人心穩定。年長學科帶頭人在學科建設中繼續發揮作用;青年學科帶頭人成長較快,有5位青年教師入選省部級人才培養計劃,并聘有一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2.研究方向緊扣國民經濟需求,研究成果能夠較好轉化。如“制冷裝置動態特性研究”成果除了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外,應用中還為企業新增1億元的稅利。學科與Carrier、Lennox、York、日本大金、日本松下、日本富士通將軍、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海爾集團、春蘭集團、江蘇雙良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長期合作,已成立了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上海交大車用空調工程中心、上海交大-海爾仿真研究中心、Lennox Training Center, 上海交大-江蘇雙良聯合研究中心等。與南通昆侖空調設備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南通交大昆侖空調制冷股份有限公司。該學科的太陽能制冷研究方向為主體之一的“教育部太陽能發電與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于2001年獲得立項批準。
3.科研經費充足、科研論文和成果較為顯著。近五年的科研經費分別達345萬元、500萬元、740萬元、910萬元、1000余萬元,每年度核心期刊以上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達150余篇。最近兩年來,每年有40余篇論文在國際期刊上刊出。
4.在明確的學術方向和長期的科學研究基礎上,博士生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博士生在讀期間人均發表論文12篇,博士點建設和科研的長期積累已逐步以專著形式出版,近5年出版了14本專著和教材。已經獲得國家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以及國家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1篇。
5.學科基地軟硬件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近年來,通過211工程建設,新建成1200平方米的制冷實驗樓;“985”工程建設中,又獲得400萬元支持;還通過與國內外企業建立聯合研究中心等方式,為該學科投資400萬以上。這些投入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制冷學科的硬件設施在全國高校中處于前列。
五年來,該學科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承擔科研項目91項,其中973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課題1項(課題負責人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國家經貿委項目1項,省部委基金項目15項和國際合作項目15項;到校科研經費計3500余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10項,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有100余篇論文在國際雜志上發表,被SCI、EI檢索論文達150余篇。
該學科重視學術研究與交流,與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員、學術和信息交流關系。有3位教授擔任國際制冷學會專業委員會副主席和委員。該學科還承辦了1999年全國第四屆低溫工程大會,并承辦2002年國際吸收式熱泵大會。從2001年起每兩年主辦一次“全國制冷與空調新技術學術研討會”,并出版《制冷空調新技術進展》系列書籍。從2003年起與浙江大學聯合每5年舉行一次“國際低溫與制冷大會”。該學科還建立了“夏安世教授教育基金會”,面向全國制冷空調最負盛名的7所高校設立夏安世教授獎學金和獎教金,迄今已歷7屆,為全國制冷空調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已成為全國高校最有影響的獎勵人才計劃。
地址:上海市華山路1954號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制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
郵編:200030
聯系人:王如竹
電話:021-62933838
傳真:021-62932601
Email:rzwang@shmtu.edu.cn
上篇:河北工程學院城市建設學院
下篇: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機械學院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公告,正式批準《綠色建筑評價...[詳細]